全集 数据围城,何去何从

上集 我们是被指间包围的人

下集 品牌可以数据化

对话嘉宾:

沈翔 Cheil鹏泰大中华区首席创意官

贾丽君 国际艾菲 大中华区执行主席

主持人:杨石头 智立方 品牌营销传播集群董事长

数据围城 何去何从

我们是被指尖包围的人

感谢网易公开课的邀请,能让我站在这里为大家分享TalkingData这几年来关于数据、品牌和态度的一些思考。

我今天分享的这个题目有些文学化,叫“数据围城 何去何从”。在分享开始之前,我给大家先讲一个很好玩的一个故事,这个故事,大家看一下这张图片,是什么时候呢?2005年梵蒂冈的教皇加冕的时候,我们看电视都知道,教皇加冕的时候,教众要去参加这个活动,烟囱冒出白烟,各种教徒庆贺,大家看到是这样一个图片。我们看到在2013年的时候,这个图片变化了,是什么样子的?同样的全球的教众来参加新教皇的加冕仪式,烟囱照样冒着白烟,但是我们看到是什么呢?每一个参与活动的教徒,他们参与活动的方式变化了,2005年的时候没有安卓,没有iphone,但是2013年的时候,每个人手中都拿了一个pad,或者是iphone,或者是一款安卓的手机,他们用照片的方式,分享着教皇加冕的这个快乐,同时分享到了各种社交平台,无论是facebook,还是twitter。所以大家如果看的话,现在在facebook或者twitter上去查的话,还能看到2013年新教皇加冕的每一个瞬间,是能搜索到的。

那我们说这个是想说明什么呢?想说明移动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,它没有改变我们教徒信仰,但是它改变了我们教徒参与这种信仰的一些方式。同时也把这些信息快速地传递到这个社会、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。那么我们具体地看一下,我们是怎么样的一个生活?其实我想定义的就是说,在这种情况之下,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指尖上的,所以我可以定义在座的各位,包括我,我们都是指尖上的人群。截止到2015年的Q3,整个中国的移动智能设备已经超过了12个亿,同时我们也发现,我们每一个人平均安装的APP和打开的APP非常非常的多。

不但我们一线城市有这么高的次数,它已经深入到了二线、三线的城市。北、上、广、深这类一线城市打开平均是43.6次,我们安装的款式是26.6。但是我们发现二线城市,类似于厦门或者成都,它的打开次数也超过了41次,安装的款数也超过了25款。甚至一些三线的城市,它的打开次数也超过了40次,安装的款数也超过了24次。这个是非常震惊的。它说明了什么?说明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。我们每个人的行为,每个人的兴趣,每个人使用的APP都会被记录。

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去定义我们每一个人,我们是被指尖包围着的人。就像你们所看到的这个图片一样,我们穿的,大家可能去上唯品会、聚美优品,今年可能有,大家喜欢海淘,去找小红书、达令、有货,吃的我们去找大众点评,我们去找美团,我们使用糯米。看的、听的,我们可能用爱奇艺、用搜狐视频、用腾讯视频、用优酷,我们用喜马拉雅、用荔枝。我们玩的,我们用各种腾讯影票之类的,我们旅行可以用去哪儿、用携程,我们住的找链家、找房多多,找搜狐的这个,找各种房产。我们行的呢?我们也会去找各类各类的这种应用。最终我们发现,我们每一个现代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我们每个人都会被这些无数的应用所包围,我们每天使用手机的每一个动作,每一个点击,每一个行为,其实都会被所有的应用所记录、所传递、所传播、所加工,最终会形成一个什么?会对我们这个人形成一个完整的画像,这个画像是什么?其实就是用标签画了一个人。为什么能这样画呢?是因为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,如果这个APP对我们没有用处,除了运营商或者是手机厂商强行预装的应用之外,我们是不会装的,对吗?我们每个人使用的APP都是我们喜欢的,如果它的体验不好,我们装了两次、三次,我们也会把它卸载掉。所以说我们每个人对这些应用的一个喜好,其实已经在我们手机里面存储了。那存储之后,我们的人就变成了一个这么样的形态,这就是一个这样,我们一个现实中的人,这个人被画上了无数的标签,有的人是旅游达人,有的人是数码狂人,有的人是爱好体育、爱好运动的,有些人是喜欢炒股的等等等等,有些人喜欢财经,有些人喜欢历史。总之,通过我们的行为,通过我们的这些应用,我们每个人都被画上了标签,人在电脑里面,在很多地方传递的时候,就变成了一些数字化的符号。

品牌可以数据化

那么我们每个人变成了数字化的符号之后,意味着什么呢?我们每个人去一个餐馆,如果带着这个某一个符号的人多了,那是不是也可以反过来说,我们也会跟一些品牌带上了一些符号呢?比如,这是麦当劳,经常去麦当劳的人是什么样子的?这是我找了一个,北京一个经适的一个小区附近的一个麦当劳,通过人的标签,我们发现过去一个月内常去这家麦当劳的人,其实他们身上带有他很显著的标签,他们同时也喜欢肯德基,他们还喜欢星巴克。当然,他们也去逛周大福,他们同时也喜欢安踏。所以说对一些品牌而言,通过我们人对应用的行为,其实反过来说,也给这些品牌贴上了标签,对每一种品牌我们都知道,他们的相关联的品牌、相关联的行为、相关联的人群,在社会上是什么样子的。换句话说,我们以前对品牌是作为一种情怀的表达,现在我们是可以数字化了。

那我们看一下,这个是安踏,同样的,在同样一个小区,这个附近有一家安踏的店,我们发现,常去安踏的人,他们可以用Five Plus,他们也喜欢名典鞋业。他身上也带有了各种的标签。那么对于安踏的解读,就会给我们以前的解读会不一样,对于安踏的品牌推广或营销,我们也会不一样,我们对安踏这种鞋子或者说一种相关品牌的设计,我相信这些相关品牌的人也会有一些不一样的理解和表达,这两个是线下的品牌。

同样的我们也看到,对一个线上的来说,比如说常用支付宝钱包的人,这是一个线上的互联网品牌,对吧,我们发现常用支付宝的人意味着什么,意味着他的支付行为非常的频繁,同时可能他们的视野,他们的脚步也走得比较宽泛,所以你会看到他们可能常用的有一些视频,有淘宝,有优酷,有百度地图,有应用宝,总之这类人跟支付宝钱包他们的相关性、协同性是最强的。同样的,我们也看一下,这是招商银行的信用卡,我们发现常喜欢招商银行信用卡的人,他们也常会用一些移动银行的产品,他们常去做的士,用滴滴打车或者是Uber,他们也常去旅游,坐各种的航班,同时他们也有一些各种的频繁的支付行为。这样的话,我们对这些线上品牌,也有了一些数字化的表达,我们也懂得这些品牌他们背后代表了一些什么样的数字,和什么样的一些相关联的品牌,或者是人群的行为。

同样的,我们看一下这是谁的呢?这三个比较好玩,就是我们对苹果、三星和小米这三种设备的品牌做了一个人群画像,我们发现,喜欢苹果的人,他在他的苹果手机里面最常用的行为是什么?购物、游戏、音乐和看像网易新闻这种资讯。那三星的呢?主要的是金融理财,是看视频,做地图导航。小米手机更多的图片、摄影、通讯社交。这个特征非常非常的明显,最终我们就可以对他们下一个很好玩的一个结论,苹果是有闲人,三星是有钱人,小米是有颜人,有颜值的,这个就非常的好玩。

我们通过这些数据,通过他们的行为,一个群体的画像,能够对一些品牌做出了一个很定性的表达,但实际上它背后是有各种的数字和行为,加工堆砌而成的。同时我们也可以看一下,比如说我们找了一个金融用户,他经常使用各种金融理财产品,由于这个品牌我们没有对外公布,所以我就只用某金融产品来表达,那我们发现,这些线上的金融用户,其实他们在线下也有很明显的、很有差异性的一些品牌的差异。我们看到这些金融用户,他们如果是在北京的话,他们喜欢的是哪些,是肯德基,是各种麦当劳,但是如果去上海的话,你看他们去的是什么?家居,或者是一些这种电器类的。他的品牌的诉求在不同的城市,也是有很大的差异的,虽然他们都用一个同样的理财产品,他们有同样的这种付费能力,但是他由于不同的区域性的差异,他也会有一些很大的一个变化。同样的,我们举个例子,比如说北京为例,经常去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人,你会发现差异性也非常的大,周一到周五去的人是什么样的人,和周六到周日去是什么样的人,其实他们也有很明显的品牌诉求的差异。工作日去的一般都是什么呢?的确他有点闲,所以你会发现他们的兴趣是什么?比如说餐饮类是占他非常大的一块,因为平时太忙,工作日的时候去这儿的人,可能聚餐等等会非常的多。但你会发现,周末去的这些人,他也有不一样的差异,带着小孩会多,因为很多时候周末去就是,我们发现如果你们常去奥林匹克公园的话,每个周末都会有各种家长带着小孩子,在这个公园里面。所以你会发现这类人群的线下品牌偏好,在周末的时候,一般他都是些玩具、吉野家,或者是些串吧之类的,它也有很大很大的差异。

所以,最终我想说的是什么?最终我想说的是,所有的品牌,无论是线上的还是线下的,还是互联网的,通过我们手机上,我们每个人使用的各种不一样的APP,它被描述出了不一样的标签,不同的区域差异性,不同的城市差异性,不同的时段的差异性,这些差异性通过数字化的解读,已经融入到了每一个品牌里面。那融入到之后呢?这个品牌以后会怎么做?因为我们TalkingData是一个做数据的公司,我们认为,以后的品牌一定是跟数据分不开的,数据可以帮助这些品牌去完整地画出他的画像,他的深度。比如说这个品牌到底它在线上的都喜欢哪些应用,线下他们常去哪些地方,常去哪些商场。同时,由于我们知道了这个品牌的一些潜在的东西,那我们能做到什么?我们可以帮助这些品牌,去精准地获取到他们的客户,无论他是流失的,是休眠的,还是潜在的,我们都能帮他找到。第三种是什么呢?是跨界,大家刚才看到了,常用支付宝的用户,可能我们也能知道,他们在线下的这些行为,他们在其它行业的一些行为,不同行业之间打通,就可以去产生不一样的价值。我把传统的互联网行业的人群,导向了一个银行行业,把银行行业的人群,可能通过某种营销或者某种的方式,导给房地产行业。跨界营销一定也是品牌未来的一个走向,它需要去基于数据。

同时,我刚才也分析了,比如说像奥林匹克公园,同时我们也能做到什么呢?商圈,对吧。比如说常去西单的人,常去蓝色港湾的人,常去王府井大街的人,对于这些商圈的分析,我们就知道,可能常来王府井的人,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是北京的有钱人,是什么呢?是外地人。常去王府井的反而是外地人居多。常去西单大街的反而是本地人居多。还有哪些商场可能是周边的天津,或者是廊坊人来得多一些。其实你通过一些数据,是完全能够把这些商圈的人流的走向,来和去分析出来,然后你去做一些差异化的营销和策略。同样的,我们也能做到跨场景的分析,我们白天去逛了哪些商场,晚上看了哪些电视,这就是不同的场景,这些场景通过我们带着手机的这些行为,已经被各个这样的APP开发商所记录、所加工,最终会变成一些数据去分析,当然它是脱敏的,不会涉及我们每个人的安全和隐私的,但是通过这个记录,我们是可以知道这个群体的一些行为和特征的。当然,大家也知道,在互联网行业最主要的商业模式是广告投放,对于一些品牌,我们拥有了各种标签之后,很显然的,我们是能做到移动广告的精准投放的,我们知道你是它的潜在客户,或者是未来要成为它的客户的人,我就可以去加大投放的力度和规模,去重点获取这样的用户。

所以,对于品牌,对于数据,我们是很鲜明地想亮出在移动时代我们的态度。就像美国的管理学家戴明讲的那样,除了上帝,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说话。 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,谢谢大家。